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14    次浏览
1975年4月5日,中国人祭奠祖先的清明节,却因为一个人的撒手人寰而成了世界的焦点。他就是曾经中国的最高统治者——蒋介石,他的功过鲜明却又复杂,以至于难以评说。中国人对他有着复杂的感情,有些人不喜欢他甚至恨他,但中国的历史却不可以绕开他。从朱自清笔下,背影成了父亲的隐喻。曾几何时,这个如传统父权一样统治中国的男人,他的雕像、遗迹遍布中华大地乃至华人世界。建筑没都做土,往事并不如烟。因此,GEO视界得以带你走览那些最难“蒋”的背影。 1887年,蒋介石生在浙江省奉化县的溪口镇。 今天,他的故居丰镐房前不乏其他“蒋介石”出没,凭和游客合影挣钱。 这里被誉为“北方黄埔”,也是蒋介石走向权力顶峰的第一站。他在此以不错的成绩毕业后赴日深造,并得以认识孙中山。 出任黄埔军校首任校长,校训“亲爱精诚”亦是由他手书。足见这位当时国民党内的少壮派是多么得志。在指挥了以黄埔军校毕业生为班底的北伐战争之后,蒋介石的威望和地位甚至超过了汪精卫、胡汉民等元老,为后来创办南京国民政府打下基础。 南京这座城市,曾经就是“蒋公的面子”。长江路更是曾经的民国第一街。无论是为人熟知的总统府,还是国民大会堂(现南京人民大会堂)、国立美术馆(现江苏省美术馆),创立皆和蒋介石有关。而中央饭店至今保留了“蒋宋菜单”。南京博物院的丰富藏品,更是拜抗战爆发前蒋介石主持的北平故宫古物南迁所赐。 蒋介石自述,自己最喜欢的头衔其实是校长。除了大家熟知的黄埔军校校长外,曾经的民国最高学府——中央大学,蒋公也曾亲任校长(非名誉)一年多。 南京沦陷后,民国政府最高军政机关曾设于武汉大学直至武汉沦陷。蒋介石曾居于武大半山庐,并曾于武大操场阅兵、发出抗战总动员令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重庆。南山上的黄山别墅云岫楼就成了八年间的“总统府“。因为山上的云雾缭绕,还让蒋介石躲过刺客一劫。 国府迁台后,曾经的日本台湾总督府成了新的“总统府”。门前的凯达格兰大道,曾经名为中正路。 台北中正纪念堂,破土动工于1976年10月31日蒋介石冥寿。曾在陈水扁执政时期被改为“台湾民主纪念馆”。马英九执政后复为中正纪念堂。 台北中正纪念堂前的牌楼,上面四个大字曾为“大中至正”,扁政府改为“自由广场”被沿用至今。 中国内地曾经也有无数“中正”地名。大多命名于抗战胜利后,因这位最高统帅的威望一时无两。而1949年后,它们纷纷以“解放”代之。最典型的就是天津的解放路和解放桥。 也有例外,比如上海曾经的中正路,就以革命圣地延安命名。 另一个例外是南京,中正路易名中山南路,尊重了城市的方位,无形中却破坏了中山系列(中山码头-中山北路-中山路-中山东路=中山陵)全部为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路线的规矩。 以蒋介石命名的地名除了“中正”外还常用“介寿”,意为祝蒋介石长寿。此为台北“总统府”旁边的介寿公园。 除了介寿公园,台湾岛内现在还有数所介寿中学。其实,1949年以前,包括图中的北京大峪中学在内,内地各大城市曾经名为“介寿中学”的学校数量远多于今天的台湾。 台北圆山饭店,两蒋时期台湾当局的国宾馆。 蒋介石在台湾的第一所官邸选址台北郊外的草山,因其仰慕王阳明哲学,改名“阳明山”。为避免空袭,连“总统”官邸也被涂成绿色。 蒋介石的第二座官邸士林官邸,坐落于台北市士林区,现在被辟为公园,为台北著名风景胜地。 坐落于台湾桃园的慈湖行馆,因蒋介石感念慈母恩而命名。在蒋介石逝世后改为慈湖陵寝。蒋经国亦安葬于此。此处保留了最多的蒋介石像,累计有400余座。 其实严格说来,两蒋陵寝算是“浮厝”。根据江浙一带的习俗,人死在异乡而又暂时未能归葬老家的话,就先予此方式处理。所谓浮厝,指灵柩离地三寸,在四个角垫高。采用这样的殡葬方式,是为了让子孙能在不破土刨坟的情况下,轻易地迁葬先人。为的是终有一日回归溪口老家祖墓。 蒋公遗迹其实不仅限于中国大陆和台湾,在马六甲的三保庙旁也有他的亲笔手迹。此“忠贞足式”塔,为了表彰南洋华侨资助国内抗战而设。